南海九江租車概況:
九江鎮于2005年1月10日由原九江、沙頭兩鎮整合而成。合并后,新九江位于南海西南部,緊鄰西樵、順德、高明、鶴山、新會等市鎮,面積94.7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9.9萬多人,外來人口5.5萬多人,下設5個社區居委會,23個行政村,是珠江三角洲為數不多的典型水鄉,也是南海著名的僑鄉。全鎮有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15萬,足跡遍布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
九江鎮于2005年1月10日由原九江、沙頭兩鎮整合而成。合并后,新九江位于南海西南部,緊鄰西樵、順德、高明、鶴山、新會等市鎮,面積94.7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9.9萬多人,外來人口5.5萬多人,下設5個社區居委會,23個行政村,是珠江三角洲為數不多的典型水鄉,也是南海著名的僑鄉。全鎮有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15萬,足跡遍布世界60 多個國家和地區。 九江境內水陸交通便利,325國道、佛開高速、龍高公路、九樵公路縱橫交錯,籌建中的“珠二環”高速公路穿越該鎮,西、北江干流更成環抱狀流經鎮的南北兩部,江岸線總長達27.5 公里,水陸交通條件在南海尤為突出。 九江是一個典型的“魚米之鄉”,境內河涌縱橫、魚塘密布,農業以淡水養殖業為主。目前,全鎮有各類農業用地58507畝,其中魚塘34290畝,大小魚苗場63個,養有四大家魚(鳙、鰱、鯇、鯪)、桂花魚、加洲鱸、艮鯽、豐鯉、鯰魚等十多個品種,魚花、魚苗每年產量為800多億尾,占全國魚苗產銷量的50%。 九江是一個具有800多年歷史的古商埠,歷史上商貿之風鼎盛,素有“小廣州”的美譽。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九江人憑藉過人的膽識和智慧,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開拓進取,一馬當先,民營經濟遍地開花。經過近25年的發展,形成了金屬制品、服裝、床上用品、包裝印刷、裝飾板材等支柱行業。其中,金屬制品和服裝行業更是碩果累累。目前,全鎮金屬制品企業數已達到200多家,產值達到20多億元;服裝類企業200多家,年產值超20億元,成為遠近聞名的 “制罐王國”、“皮衣(服裝)之都”。涌現出No.1、雅諾仕、“名人”、帝豪、果皇等知名服裝和床上用品品牌。此外,釀酒、特種車改裝、印刷包裝等行業亦有聲有色,九江粵海汽車有限公司,2004年的清障車生產突破 1000輛,占國內市場份額的70%,成為名副其實的“清障車生產基地”。九江酒廠年產量達4.3噸,名列全國白酒行業第七、米酒行業第一,去年創稅1億多元,成為南海名副其實的納稅大戶。2005年上半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74.14億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18.6%;工農業總產值63.5億元,增長23.8%。其中,工業總產值60.98,同比增長28%,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8.72億元,增長50%。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3.2億元,增長20.2%;全鎮總用電量20059萬千瓦時,其中工業用電15263,增長8%;工商稅收24677萬元,固定資產投資8.3億元,同比增長23%,其中工業投資5.5億元,增長21.2%。 在經濟一路高歌、穩健發展的同時,九江鎮的精神文明建設亦可圈可點。歷史上,九江就是一個文化大鎮。這里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古物繁多,文化底蘊深厚。早在清代,九江就有社學和書院30多所,居當時南粵之首。儒學大師朱九江、烈士李卓峰和愛國華僑馮夏威皆為九江人。目前,九江的傳統文化氛圍更是生生不熄,涌現出如儒林筆會、群眾藝術團等一大批文學藝術社團,每年的文學藝術活動此起彼伏,培育出一批年富力強、頗具才俊的文學藝術愛好者。近幾年,先后被評為:國家級和省級星火計劃先進單位、廣東省燎原計劃達標示范鎮、佛山市文明鎮、佛山市農村綜合實力經濟強鎮、廣東省衛生鎮、廣東省教育強鎮、國家衛生鎮。直至2004年年底,全鎮23條行政村,村村實現省衛生村。此外,傳統民間藝術亦蓬勃發展,龍獅藝術表演更在國內外比賽中屢獲殊榮,聲名遠播。2004年,九江沙頭女子龍舟隊作為廣東唯一的女子隊參加在江蘇省常州市舉行的“2004年中華龍城常州全國龍舟精英賽”和在江蘇省常熟市沙家浜舉行的“2004年全國龍舟精英賽”,一舉奪得五項冠軍的佳績;九江男子龍舟隊更是連續多年在國際、國內重大賽場中折桂,成為遠近聞名、聲振海內外的“過江龍”。在今年6月中下旬舉辦的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暨第二屆(CEPA)龍舟精英賽中,南海遠航九江龍舟隊再次揚威香江,連續奪得第二屆CEPA龍舟精英賽冠軍,以及2005國際龍舟邀請賽男子組金牌。由于成績突出,2004年被評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 九江煎堆 九江煎堆的制作方法是一門藝術,在色香味形等方面都要求完美,是制法獨特的年宵食品之一。其特點是色澤金黃,形狀扁圓,較油。九江煎堆是南海九江鎮的傳統特產。“煎堆”曾被成為“碌堆”,唐朝時期就已被作為宮廷中的食品。清朝時,九江人鄒便南改革煎堆制作工藝,改良而成的“九江酥皮大煎堆”非常受歡迎,并在民間普及制作。20世紀30年代初期,九江煎堆已出口至港澳地區及東南亞和美洲各地,同九江雙蒸、魚花一道被譽為“九江三件寶”。1986年,九江煎堆被編入我國第一部介紹中國土特名產的大型辭書《中國名土特產辭典》。與龍江煎堆一起一直是年宵食品的名角,在廣州和珠三角,名聲比盲公餅還要響。近幾年九江煎堆在九江以及附近地區甚至海外都很受歡迎,每年的產品除了在廣州、佛山等地區外,還遠銷港、澳、英、美等地。 九江雙蒸酒——香港的廣告唱到街知巷聞,是酒類中的萬寶路。 九江雙蒸酒始創于清朝道光初年,距今已經有差不多200年的歷史。兩個世紀以來,承集數代九江先輩的辛勞與智慧,九江雙蒸酒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釀造技藝。它主要以大米為原料,用大米、黃豆制成酒曲,采用續添蒸飯、再度發酵、冷卻餾酒、齋酒貯存、陳肉醞浸、精心勾兌、過濾包裝的方法釀造而成,具有“玉潔冰清、豉香純正、醇滑綿甜、余味甘爽”的獨特風格。 九江雙蒸酒傳統釀造技藝是在南海九江獨特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條件下孕育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借助西江河畔適宜的局部氣候、清冽的水質和獨特的釀造工藝,九江人民釀造出適合嶺南氣候條件下飲用的優質米酒。九江雙蒸酒傳統釀造技藝的發展史,既是一部明清以來南海九江酒業的專業發展史,又是一部南海手工業、商貿的發展史,同時也是嶺南文化發展史的一部分,更見證了華人海外圖存的艱難歷程。 九江雙蒸酒傳統釀造技藝,與中國其他傳統技藝一樣,都體現了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獨創精神。這種精神隨著九江雙蒸酒從未間斷的內銷與出口,建立起跨越時空的文化影響力,這奠定了九江雙蒸酒傳統釀造技藝具有珍貴的歷史、科學、人文、民俗、經濟價值以及社會價值。 1952年,九江鎮12個酒坊組成聯營社,成為九江酒廠的前身,并成為九江雙蒸釀造技藝的唯一傳承單位。發展至今,九江雙蒸酒年產量4萬多噸,暢銷于省港澳、廣西、海南甚至歐美唐人街。
轄:南方村、上東村、下東村、大谷村、新龍村、梅圳村、敦根村、沙咀村、上西村、下西村、下北村、海壽村、河清村、磺磯村、煙南村、鎮南村、西橋村、石江村、水南村、南金村、北村村、朗星村、英明村。
蘭桂坊
蘭桂坊就在九江煙橋村,這其實是一個大戶人家的古建筑群,歲月洗禮過后,只剩下2間房屋和一個門樓,頹垣敗瓦處長出的幾株榕樹已參天蔽日,仿似是忠實的守護神,等候著主人的回來。駐足門樓前,探頭舉望,橫額石上“蘭桂坊”三字赫然入目,向過客訴說著一段塵封的歷史,檐下的墻頭四周繪有傳統的中國壁畫,壁畫上“光緒二十年”的題款揭示著此屋已經歷了人間百多年的風雨了。眼前的建筑是典型的清末明初嶺南建筑風格,青磚墻上的磚雕、灰雕保存良好,而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該屋面向大路一邊而開的一列窗戶,窗框是用麻石砌成,傳統的中式建筑,而窗蓬卻帶有明顯的西洋建筑風格,雖經風雨侵蝕,其花紋圖案的雕刻仍顯得十分精致,色彩艷麗,即使不經任何修補,時至今日,仍不失其建筑藝術上的光華。
海心島度假村
度假村位于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西江流域中心的海心島上,形狀酷似一片楓葉;全島總占地1700畝,共分
為兩大板塊,其中位于西江下游的地域是香蕉種植園,而位于上游的地域則屬于度假村規劃建設用地,占地約400畝。島上植被茂盛,果木成蔭,環境優美,水路交通便利,生態觀光旅游資源豐實。 度假村離佛開高速公路九江出口處幾公里,距九江鎮、龍江鎮中心約5公里,與高明市、鶴山市隔江相望,距南海、佛山、順德、鶴山市區均在30分鐘車程之內,更有水上游船直通港澳地區,水陸交通十分便利,不僅是佛山地區海島生態旅游度假最理想的區位,更對周邊地區客源市場以及珠三角地區客源市場來講均有較強的輻射能力;在1小時車程內輻射地區則擁有國內最發達消費城市群,擁有3000萬以上的境內外客源市場。度假村獨有的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是開發特色產業不可多得的稀有資源。
磺璣鷺鳥天堂
九江鎮璜磯村風水、學堂兩村村前,有一處可以媲美新會“小鳥天堂”的名勝-九江鷺鳥天堂。這里地處九江水鄉之腹,河涌交錯,環境幽靜,于河堤塘基上,長著一片連綿茂密、銳刺橫生的勒竹林,面積有0.6公頃,自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勒竹林中棲息著樹萬只會、白兩色的鷺鳥,頗為壯觀。每當晨曙初現之時和傍晚時分,各種白鷺、灰鷺甘草鷺因晝伏夜出或晝出夜伏的習性而交相往返,群鷺上下翻飛,百鳥齊鳴,與霞光類景輝映,構成一幅幅世間奇景。
何氏大宗祠
何氏大宗祠位于九江鎮煙橋村大巷口。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十九年(1814)重建,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題額為清同治六年(1867)順天舉人順德梁騮藻所書。二進三間、抬梁式木構架、鑊耳山墻硬山頂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木雕、磚調及灰嗍精巧,手工精細,人物、花鳥等栩栩如生。祠內有咸豐九年(1859)探花順德李文田題匾“惇敘堂”。